东方板梭蟹

Parathranites Orientalis   Miers
   

  10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描述 头胸甲呈六角形,宽大于长,背面密具细颗粒和突起:前胃区1个,中胃区l个,鳃区每边l个与心区突起呈1横列,心区2枚并列,突起甚隆。后面具1小突起,鳃心沟两侧各具1纵列4枚小突起(第1枚最大,最后1枚不明显)。额具4齿,中齿大于侧齿。背眼窝线具2缝;腹内眼窝齿锐长,背面可见。前侧缘具5齿,前4枚宽,距离相等,末齿呈刺状,向侧面突出。后侧缘内凹;后缘几乎平直,两端各具1小刺,刺端指上侧方。
第3颚足表面具细颗粒。外肢瘦长,基部宽,末部窄,末端斜截形。内肢长节长为宽的l.5倍,外末角圆钝;座节延长,有纵沟。
雄性螯足稍不等大。长节前缘中部具1刺,近末端具1小钝齿,后缘具2刺:腕节内缘具1长刺,表面具钝齿和颗粒;掌节末端宽于基部,具3锐刺,掌的外侧面具2条颗粒脊:l条位于中部,另1条位于近腹内缘,并延伸至不动指末端;指长于掌,较大螯足可动指基部具1指状突起,其余具3枚三角形齿,不动指内缘具5枚钝齿;较小螯足两指内缘具钝齿。
前3对步足各节细长,光滑。末对步足最短,长节前、后缘无齿;指节、掌节宽扁,呈桨状。
雄性腹部分为5节(第3—第5节愈合):第1节呈横线条状,具1浅横脊;第2节和愈合节的基部各具1横排光滑隆脊;第6节宽大于长,两侧末端圆钝;尾节略呈三角形,长稍大于宽。雌性腹部分为7节:第1—第3节各具1横排颗粒隆脊;尾节呈梨形,长稍大于宽。雌性生殖孔位于第6胸腹甲上。雄性第1腹肢基部l/3处粗大,由基部向末端逐渐变窄,末端尖,具几枚短齿,弯向外侧。

大小

标本测量 头胸甲长/mm 头胸甲宽/mm
♂ 10.5 15.0
♂ 16.0 21.3
♀ 13.0 15.3
♀ 16.0 22.6
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
日本,越南,所罗门群岛,印度尼西亚,澳大利亚,印度,塞舌尔群岛,马达加斯加。
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 l♂l♀,南海(19°30′—20°00′N,113°00′—113°30′E),水深141—l45 m,底质粗砂及碎壳,1959.Ⅱ.11—17;1♂,南海(19°00′N,112°00′E),水深194 m,底质中砂,1959.Ⅳ 21;2♂♂,南海(19°30′N,113°00′E),水深220 M,底质细砂,1959.Ⅶ.11;2♂♂,南海(20°00′N,113°30q三),水深180 m,底质中砂,1959.Xl.20;5♂♂,南海(19°30′—20°00′N,112°30′—113°00′E),水深141-210 m,底质中砂及粗砂泥,1960.Ⅱ.8—17: l♂,南海(19°30′N ,113°00′E),水深210 m,底质砂,1960.Ⅳ.8;1♀,南沙群岛(8°30′N,109°00′E),水深143 m,1994.IX.17。模式标本产地 印度尼西亚。